关于三一新闻资讯产品与解决方案服务支持人才发展
挖机
咨询价格在线商城
服务热线400-8878-318
三一重工 三一重工(SH:600031)
三一国际 三一国际(HK:00631)
三一重能 三一重能(SH:688349)
三一介绍企业文化研发创新社会责任影像三一公司刊物联系我们自媒体平台
三一新闻市场活动媒体报道通知公告行业资讯专题
产品设备电动化产品设备配件解决方案
安心服务服务商销售商金融服务施工案例投诉与建议
人才发展社会招聘校园招聘

三一集团有限公司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三年发展规划(2021-2023年)

  • 2021.03.03

一、发展基础
三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一集团)自1989年创业至今,始终坚持“品质改变世界”的使命,秉承“创建一流企业、造就一流人才、做出一流贡献”的宗旨,长期聚焦工程机械为主的装备制造业,已成为中国最大、全球领先的装备制造企业。   三一集团每年将销售收入的5%左右用于研发,打造了智能制造国家级专业化众创空间、国家级众创空间、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专家工作站、机械行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申请专利数量居行业首位,先后五次荣获国家级科技大奖。
集团秉承“帮助员工成功”的人才培养理念,在全国建有3个培训中心,每年培训员工达1.5万人次。在全国范围内,三一集团与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东北大学、天津工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长沙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等14所高等院校开展了合作。“十三五”期间,集团累计引进本科及以上学历应届毕业生4000余人。
为满足三一集团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三一集团于2006年3月全资创办职业技术学校 “长沙市三一机电学校”(中专层次),2009年经国家教育部备案,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三一机电学校正式升格为全日制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并更名为湖南三一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称三一职院)。三一职院对接三一集团主营业务,服务工程机械产业链,开设工程机械运用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25个专业,拥有国家级骨干专业1个,湖南省一流特色专业群1个。2018年三一职院联合三一集团获教育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
三一集团与三一职院的产教融合工作受到广泛肯定,近2年,三一职院共接待外部专家来校专题调研10余次,受邀外出交流、报告多次。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教育部领导来校调研,充分肯定了集团与学校在校企合作方面的成功经验,称赞产教融合的发展理念具有引领性与前瞻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果突出。
二、建设目标
三一集团深度开展产教融合,发挥集团在工程机械领域的龙头企业地位,积极优化人才、技术、管理等创新要素供给,联合独资举办的三一职院等合作院校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等合作研究,促进人才需求侧融入供给侧,促进教育人才培养结构调整和质量提升,更好满足行业、企业对高质量人力资源的需求。
(一)完善产教融合管理制度
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等文件要求,建立健全适应产教融合改革的企业管理制度体系,制定产教融合发展规划,按期实施,定期向全社会公布,并按要求推进产教融合工作年报制度。
(二)开展产教融合共建共享
集团独资举办的三一职院在全国职业教育中有一定的影响力,建立定制化的企业用人画像机制,为集团输送合适的优秀人才。集团下设培训中心年培训人次达5000人次,承接全国性工程机械人才培养项目,牵头组建产教联盟。
(三)落实校企合作人才共育
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推进校企深度融合,优化现代学徒制、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
(四)推进技术研发成果共创
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实施“研发创新创新链对接科研双创体系”,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建设数字化、集成化全要素场景和开放化、互动化的科研双创数字化平台,突破实体平台在时空维度上的约束,聚集政产学研用创资源,推动科研双创成果产出。
(五)健全资源保障共投共担
带动工程机械上下游产业链,以资本、技术、人员、知识、设施、管理、数据等要素参、以建设校企实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科普教育基地、培训中心等多种形式建设产教融合实体运行平台。
三、主要任务和举措
(一)成立产教融合型企业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由集团高管、院校领导、专业带头人共同组建产教融合领导工作小组,下设产教融合办公室,统筹及协调处理产教融合实施过程中的各项问题,对产教融合管理制度体系进行顶层设计。
建立产教融合领导小组例会工作制度,校企双方定期沟通,对产教融合管理制度、校企合作项目进行沟通,保障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建立制度制定的PDCA机制,建立制度的立、改、废制度。对制度的出台、实施及成效进行监督,不断完善产教融合的制度体系。
(二)根据集团的用人需求,联合三一职院建立基于人才评价和选拔的画像机制,实现学校人才的精准培养和集团用人的“随需随聘”。大力拓展政府行业等外部培训业务,在服务好集团培训基础上,建立面向政府、行业和社会的特色培训项目。
(三)深化校企协同育人,贯通“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建立“多方-两地”定向班培养模式,优化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帮助学生建立其一生发展所需的持续提升能力,通过融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能力培养与项目化教学,校企共建多元化、多样化、立体化教学资源平台和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的教育服务模式。
(四)探索开放型学习制度。尝试开展灵活学分制,推进与灵活学分制相配套的工学交替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实施X证书试点制度,试行以学分为基本单位的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制度,设立学分银行,开展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积累与认定。
(五)将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标准引入课程内容,将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培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校企共同构建以核心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标准,建立“基础通用、模块组合、各具特色”工学结合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围绕智能制造系统典型生产环节设计、仿真、加工、控制和维护等,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开发优质教学资源库、网络课程、模拟仿真等专业教学资源共享课。开发智能制造关键技术领域相关课程“云端课堂”,基于互联网、云平台和大数据技术,借鉴最新职业教育理念,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六)整合政府、产业、学校、科研、应用、创新六个资源要素,建设“政产学研用创”六位一体协同创新平台,形成六个方面的“空间和时间协同”促使政校企深度融合,形成六个方面的“意愿和能力协同”,利用平台将产学研的工作上接政府,下对用户,充分利用“双创”资源,推进知识创造、转移、扩散过程的集约化、规模化、市场化和科学化,推动科研双创成果产出。该平台将对政府、产业、学校、科研、应用、创新相关的数据管理,为其他应用系统和业务部门提供人员的科研协同融合属性数据支撑,同时将本系统的数据上载到校共享库,供其他用户共享。
(七)以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为重要依托,在先进技术、科研方法、人才交流等方面实现合作共赢,促进科研的创新性发展。通过智慧科研平台,整合科学数据,构建科研数据的信息化模型,科研成果综合评价模型、科研决策支持系统和科研信息管理系统,实现跨学科、大规模、资源有效共享的科研协同合作,促进科研数据的及时分享,科研成果的快速流通和转换,实现科研过程管理、决策支持、事务处理数字化转型。
(八)利用区块链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为创业团队和创业企业(服务产品)构建创新创业云孵化平台,将政、校、企、行的四方资源汇集,通过云计算,优化整理碎片资源,形成集创业团队、风险投资、高校资源、网络课堂、政府资源、管理机构、双创载体等多方资源于一处的资源池,各个资源相互展示、互动、交流,最后达成意向,实现“积木式”创新创业。
(九)建立以企业、政府、金融、人才、载体等数据为核心资产和驱动力的运营系统,通过上下级数据打通,相关数据互联互通,全面利用政府数据、商业数据等高价值的数据资产,在产业领域分析、经济运行分析、招商投资分析、人培养体系、就业创业等方面进行创业分析,让数据服务成为政校行业的资源中心,驱动各创业项目的应用和科技成果落地。 
(十)对接工程机械智能制造产业业务链,发挥集团工程机械龙头企业优势及独资举办高职院校优势,通过“引、协、购、制、修”等多种举措全面加强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建设,用于全生命周期智能制造生产线安装、调试、运行和师资培训。通过“筑巢引凤+校企合作”模式,与各学校开展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开展教学管理、教师企业研修、课程开发、合作开发项目、实习实训等活动实施“高端人才”“双师型教师”“技能大师”引进培养计划,采取“兼职”“双聘”“客座”并举的方式,通过全方位师资培训体系和教学技能竞赛活动,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和企业兼职教师库。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保障
强化领导责任,做到齐抓共管。成立产教融合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具体负责集团各事业部及合作院校的产交融合项目,各事业部负责同志担负起第一责任人职责,亲自谋划、亲自研究、亲自推动产教融合项目落。对产教融合项目消极对待、敷衍应付的领导要严肃批评,对走形变样、问题严重的要给予处理。
  领导机构坚持“督”“导“结合,注意工作方法,对那些工作基础薄弱、情况复杂的事情,要多帮助出主意、想办法,充分依靠各级项目小组开展工作。坚持成果导向、服务大局,推动领导小组成员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创新产教融合机制,大胆破立,真抓实干,统筹做好产教融合工作。
(二)运行机制保障
一是引入项目化管理的理念和机制,围绕工作要点确定项目内容,将工作任务细化量化分解成项,明确责任主体,工作目标,时间进度,制定考核指标和奖惩措施,确保每个细节工作都能有部署,有考核。
二是形成产教融合中合作企业、学校的通报互访制度,对年度产教融合运行状态、存在困难和协调解决问题等建立定期通报制度。
三是建立产教融合年检制度,对项目年度完成目标检查、监督和评估,对完成不好的单位及个人给予绩效处理。
(三)资金投入保障
建立健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项目资金管理制度,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对资金到位情况、项目的运行情况、进度、成本控制等进行实时监控,结合合同管理、审计、分级审批、统计分析等多种管理手段,保证项目资金专款专用。
(四)激励考核保障
建立《产教融合项目激励管理办法》等激励考核制度,效益与任务相结合、激励和惩戒相结合、个人利益和实际贡献相结合的有效激励机制。定期对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效显著的单位及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