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13
三一筑工
2020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建造方式工业化,建造过程智能化、平台化,是实现协同发展的关键。其中几点尤为重要:
智能建造应放眼建筑建造全流程
建造往往被分成项目策划、建筑设计、PC制造、施工吊装、运营管理这些不同的环节,它们也对应着同一栋建筑的不同生命周期过程。由于这些环节由不同的企业分别承接,因此,建造的过程被割裂成了不同的过程,上游和下游之间还存在“接口”不匹配、“语言”不兼容的情况。但是我们认为,智能的建造应当着眼于建筑建造的全流程,一方面,智能建造过程一定是由数据驱动的,需要上下游的数据顺畅流转;另一方面,起步阶段的智能化容错能力有限,需要尽可能减少各阶段之间环境差异,要尽可能统一设计,统一“语言”。
三一筑工为行业提供装配式建筑成套智能装备、由数据智能驱动的数字工厂,站在行业的中间环节,打通设计和生产的数据流,并且通过BIM数字孪生将上游数据向下移交到施工环节,并实现全过程追踪,有效提升作业效率。
没有工业化而谈数字化,无异于皇帝的新装
工业化改变了传统建筑业的分散、低质量、低效率的手工业生产模式,转而实现了现代化的大批量标准化生产、运输、安装和管理。从长期来看,在工厂集中生产的PC构件一定比在工地分散浇筑的混凝土要质量更好、成本更低、速度更快,这些都得益于工业化制造装备的迭代、工艺的改善和管理的提升;在吊装施工环节,新型产业工人的施工质量我相信也会强过传统工地工人的施工质量。产业链的集中度的提高是工业化的副产物,集中度的提高解决了产业链的割裂问题,使产业上下游的关系更加持续、紧密,为数字化提供了信息通路。因此,数字化工具从整合的产业环节中获得了生存土壤。进而,数字化让数据在供应链上下游之间持续流转,润滑产业链,发挥数据的巨大价值。工业化既是数字化的前提,二者之间又会相互促进滚动发展。
反之跳过工业化的数字化,只是特殊场景下的暂时的数字化应用。不具代表性,且鲜能发挥数字化价值。因此,没有工业化而谈数字化,无异于皇帝的新装。
三一筑工依托集团的工程机械全球品牌实力,传承集团的智能制造经验,为行业提供装配式建筑成套智能装备、由数据智能驱动的数字工厂,帮助客户实现少人化、智能化的生产作业和智能建造,有效提升作业效率、实现数字化转型。
没有适当结构技术加持的建筑工业化是空中楼阁
建筑工业化不同于其他行业的工业化,其他行业比如汽车,它的零部件通过焊接、螺栓连接在一起,组装完成就可以下线,基本上是物理过程;但是水泥的凝结、硬化是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如何将一块一块部品部件的“积木”拼装成整体安全的建筑物,主要看部品部件之间的连接方式;除了连接时做到整体安全,我们还要不断降低PC构件的制造成本,还要不断提升PC构件的吊装速度,这样才能发挥工业化生产相对于传统现浇的优势。这些,都需要结构技术的加持。
反之,没有适当结构技术加持的建筑工业化是空中楼阁。
三一筑工为行业提供SPCS结构关键技术,解决了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竖向结构技术痛点,推出的相关技术标准,在预制结构和地下防水等领域,补全了装配式建筑体系的拼图。
工业互联网加持下的建筑工业化,将为建筑产业互联网扫清障碍
建筑工业化大幅度优化了建筑产品的生产过程,随之产生了大量的生产加工设备。而工业物联网,让分布的生产加工设备上网,在设备维修维护服务的同时,整合行业生产能力,构建起巨大的供给侧网络。通过订单拉动供给侧网络生产,通过项目上平台,实现设计、制造、施工多个环节的在线协同;同时,集成现有服务于建造过程中的工程装备,例如泵车、搅拌站等,就形成建筑产业互联网,精准为行业赋能。
三一筑工在把建筑工业化的愿景下,为行业提供专业设计软件、工业软件、构件管理等SaaS化软件和数字化平台,支撑建筑生态“全周期、全角色、全要素”数字孪生。同时,三一筑工依托于集团优势,拥有树根互联国内最大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助力国家建设建筑产业互联网。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