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2.03
1月29日,被困井下36天后,4名被困矿工由国家救援中心三一重起“深井救援项目”SAC300T提升机成功救出。此次成功救出被困矿工,是国内大口径钻孔救援成功的首例、世界第三例,在矿山救援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而在这个生命奇迹的背后,是上千名救援人员日夜奋战。
12人救援队出征:遇到什么情况都能干
2015年12月26日10点,三一重起代理商临沂冠泰的12名员工站在了公司前坪。他们将作为三一救援队前往一个叫做玉荣石膏矿的地方,那里在前一天早晨因邻近的废矿采空区坍塌引发矿震而发生坍塌,29名作业人员被困在井下200多米深处。
不到十分钟的出征仪式结束后,三一救援队带着众多设备赶赴事故现场。
离现场越近,救援队越能感受到这次事故带来的破坏。在靠近石膏矿的地区,路面已经开裂塌陷,有的裂口甚至有三四十公分,要是一脚踏空,受伤是避免不了的。而周围的房屋也已变成危房。“见过地震的场面吗?就跟那个差不多。”刘伟这样形容道,他是这支救援队的队长和总指挥。而此次塌陷,据中国地震监测中心数据,已达四级地震。
三一救援队的到来让现场救援人员很高兴。“我们正在找设备,你们就来了。”现场除了缺少设备,更缺服务工程师。零下16度的恶劣天气、24小时不间断的超负荷施工,让现场救援*关键的救援设备深孔钻机出现了故障无法使用,而修复设备的用户*快需要三天才能赶赴现场,这让救援人员焦急无助。
“没关系,我们去看看能不能修好。”经过简短技术交流,三一救援队随行电器工程师吴善栋、液压工程师王广振等人立马脱掉大衣动手维修,结合10余年的维修经验,不到2个小时,他们临时性恢复钻机正常使用,给深孔打井工作抢来了时间。
“我们带了液压、电气等各工种工程师,遇到什么情况都能干。”刘伟说,除了服务工程师,救援队在车辆配置上也是这样做的。带来的5台服务车中就包括了一台越野车和一台商务车。这些车辆不仅为救援队12人提供了吃饭和住宿的空间,还可以随时出去购买配件、接送人员与帮忙带路。
与此同时,三一重起SAC300T救援提升机的项目经理谢涛也接到了重起公司总经理孙新良先生的通知,让他即刻赶赴临沂,参与救援。SAC300T救援提升机是国家救援中心“深井救援项目”中的一个关键配套设备。它以一台2轴全地面的30吨级起重机为基础,搭载一个胶囊型救生舱组成,有了它,就可以将救生舱放入上千米深的井下提升人员登陆,实现救援。
模糊影像让现场沸腾:有一只手在晃动
到达现场后的救援队很快就投入到了工作中去,清理和搬运工作一直持续进行。高强度的工作和艰苦的工作环境很快就让救援队的队员们感觉到疲惫。刘伟说,救援队吃住都在服务车上,大家都处于吃不好睡不好的状态,加上霸王级寒潮带来了零下十几度的持续低温,让救援队员都顾不上形象。“一开始,大家还是穿着统一的工装和安全帽,后来冷得实在受不了,全换上了军大衣、大棉帽和棉靴,这也是救援现场大多数人的穿着。”在艰苦的条件下,救援队靠着毅力和责任感咬牙支撑。
除了清理灾后工作,大家没有忘记,救援队更重要的使命是救人。还有17位矿工被埋在地底下。三一救生舱被考虑为重要的救援方案。
“27日赶到现场后,我们马上对提升机进行了各项体检。”谢涛说,提升机是两年前交付给国家应急救援中心淮南队的,平时仅每两月进行一次保养,并未实际使用过。
随着救援的工作的紧密推进,12月30日10点40分,救援人员通过生命信息钻孔探测系统的实时影像发现幸存者。
在小小的电脑屏幕上,可以看到红外探头一直向地底延伸,一直都是孔壁,突然出现了一只晃动的人手。
“有人!有人!”“有一只手!”模糊的影像让整个现场都沸腾了起来。几百个现场救援人员紧紧围绕在一起,听到这*新的好消息,有人直接坐在了地上、有人留下了激动的泪水,有人高喊着“我们的辛苦没有白费”。
发现幸存者的消息传开后,当晚没有一个人休息,所有人都加快了进度。“经过几天救援,大家都很累,但是那天大家很振奋,一安排什么工作,都呼呼上去抢着做。”刘伟说,这个一层一层传出来的好消息和这个不眠之夜成为他*深刻的记忆。
与井下被困人员取得联系后,地面救援人员开始向井下输送保暖衣物、营养液和矿灯等物资,同时开始着手营救被困矿工。
谁也没有想到,这个过程将会如此漫长。在这期间,井下坍塌接二连三发生,淤泥、积水、一氧化碳浓度都让井下救援工作陷入极度危险的境地。*终,大口径钻机打孔救援方案,成为*一可行的办法。而这一救援方式在国内还没有成功先例,全球范围内也只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魁溪煤矿矿难和智利圣何塞铜矿矿难上成功过。
复杂的地质条件成为打孔救援*5655的障碍。从地表至井下巷道顶板220米,灰岩层、砂岩层、石膏层和石灰岩交替出现,坍塌造成地质不均多次导致“吃硬不吃软”的钻头打偏,打孔过程中频繁掉落的石块也经常卡住钻头,耽误的时间远远超过钻进作业的天数。而且,钻头中途还要经过两个含水层,稍有不慎积水进入井下巷道,就可能导致被困人员溺水。
奇迹的背后:人命关天的压力与尚未结束的救援
为了早日救出被困人员,2016年1月2日,三一救生舱进行了实地演练。演练很顺利,但救援指挥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将救生舱的外径改小,同时考虑到舱门可能受救生孔的限制,舱门需要改成内环推拉式。
在冠泰的协助下,谢涛及技术支持团队于1月4日完成了原救生舱的改造,并顺利通过了指挥部领导的评审和验收。但是,到了15日,由于地下钻孔情况不断变化及套管尺寸限制,指挥部要求再将救生舱外径尺寸缩小至540mm,需要重新设计救生舱。
谢涛毫不犹豫答应了下来,但是他的内心并不轻松。“这是人命关天的事情,要求设备有高可靠性和高安全性,不能出一点差错。”他坦言,他的心理压力非常大。“没有现成的图纸,我必须要按照指挥部要求,综合现场条件后重新设计图纸,并在短时间内做出实物交付。”而临沂这个城市对于谢涛来说也很陌生,冠泰的大修厂只能提供装配和焊接功能,其余的机加、成型等都需要另找厂家加工。于是,他连夜设计图纸并清晨带着工程师跑遍了当地钢材市场,终于找齐了所有材料,并在2天后交给了指挥部一个新的救生舱。新救生舱很快就通过了评审,得到了指挥部的表扬和高度认可。
1月23日晚,由于有望实现被困人员的提升,在指挥部的要求下,谢涛及技术团队还制定了一份救援提升实施方案。遗憾的是,由于地质原因,这一次提升仍然没有实现。
“地质条件确实很复杂。”谢涛说,由于打孔情况不理想,加之保护救生孔的套管越下越小,他和技术支持团队不得不一次次地连夜设计、制作。直到指挥部要求将尺寸缩小到480毫米,而这个外径,已经无法让人钻入。这时候才*终决定放弃救生舱,改为提升机提升救生吊带出井。
1月29日21点21分,随着提升机起重臂的缓缓升起,山东平邑石膏矿坍塌事故中被困井下220米36天的4名矿工中*5656名矿工通过救援带成功升井,这是中国矿山救援史上首次通过大口径钻孔救援成功。随后其余三名矿工也陆续升井,每当一个人升井成功,现场就爆发出巨大的掌声和欢呼声。
当天晚上,谢涛手上的手机也响个不停,微信、电话不断,大家都在问他,那真的是三一的提升机吗?作为提升机的项目经理,他曾经想过,如果有一天自己的设备出现在救援场地将会是怎样的表现,没想到*5656次就遇上了这种生死大考。“看见矿工们被我们自主研发的提升机一个个升上来,我真的又自豪又激动。”谢涛说,设备的高品质*终让他放下了心头的大石。
而刘伟还没到放心的时候,他与三一救援队的工作还远远没有结束。“我们一直要坚守在现场,起码到3月份。”刘伟说,不仅是现场清理工作量大,而且还有13名失联的矿工需要救援队。这个春节救援队也会在这里度过,“我们都安排好了,我初一上午就过来”。
0条评论